让任正非迷茫的不是华为,而是十三亿中国人的未来

 

2016-06-04 吴君子 观点

 

2016530日,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做了题为《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奋斗》的汇报,将对华为未来道路的思考预判逐一详述。在汇报中,任正非提到,“华为正在本行业内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同时,对于未来,任正非更是居安思危,“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智能社会,没有文化不能驾驭,若同时发生大规模雇佣智能机器人,两极分化会更严重。西方制造业有可能借此重回低成本,产业将转移回西方,中国将空心化!”。这些话,代表了一位年销售额608亿美元、在全球领先的IT巨头创始人对本企业的思考,更代表了他作为炎黄子孙对民族未来的担忧。在可预见的未来,遇到迷茫和需要担忧不仅仅是华为人,更是十三亿中国人!

 

一、 我们成功的过去

 

在改革开放后,经过接30多年的努力,中国由一个物质匮乏、人口众多的穷国,变成了今天全球GDP第二、在世界经济占比超过15%的经济大国。中国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成功与“世界工厂”的称谓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国制造业兴、则中国兴,中国制造业衰、则中国衰。


但大家必须明白,中国的制造业并不是突然间由自给不足变成供应全世界的,“made in China”的崛起,最核心的根源,是成本;最根本的动力,是资本的对利润的追逐。

 

近代世界史上共有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铁、纺织等产业转移到了德国和日本。第二次转移是20世纪670年代,日本、德国的纺织、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国家和地区,诞生了亚洲四小龙。第三次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玩具、纺织、服装等产业转移到了中国沿海。这三次转移的统一特点,就是从制造业从生产成本高的向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迁移。

 

过去的30年,中国有着无可匹敌的制造业成本优势,无限供应的廉价劳动力、媲美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极为稳定的政商环境。在制造业的优势要素方面,中国真不是针对谁。所以,即便有政治形态的不同,即便有国家利益的冲突,在利润面前,资本的流动不可阻挡。

 

二、 不可避免的挑战

 

过去30年,在成本优势下,中国制造业实现了碾压式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升高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土地价格、高息低效的融资环境,让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优势,变得荡然无存。

2012年,浙江慈溪江南化纤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投资设厂,经过成本核算得出,虽然美国劳动力成本是国内劳动力成本的3.57倍,但其资金、能源、配件、物流及土地成本均比中国低,每吨再生三维中空聚酯短纤维,国内单位成本居然还略高于美国4.48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高端制造业在向欧美回流,2013年,欧盟FDI流入同比增长达到14%2013年,波士顿咨询对200名美国高管进行调查,在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制造商中,54%的制造商都计划或考虑把生产线从中国撤回美国,而2012年这一比例为37%。

 

而制鞋、玩具等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则向南亚、东南亚、非洲等地流出,2013年,东南亚国家FDI流入同比增长7%,东南亚国家已经形成了在欧美日市场与中国的替代效应,2010-2013年,在我国对日本出口逐渐下降的同时,东南亚国家对日本出口增速则达到30%左右。

 

如果再不作改变,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被来自欧美的猛虎和东南亚的饿狼撕成粉碎!不同于资源丰富的拉美与中东,不同于科技领先的欧美,没有了在全球占据优势的制造业,中国将出现大面积失业潮,十三亿人将只能重新回到凭票供应的年代,沦落到世界经济链的最底层!


 

三、 中国该怎么办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走?有不少砖家学者提出,没有了制造业,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因为服务业产值又高、又没有污染,还能解决就业,美其名曰,“腾笼换鸟”。有人呼吁,我们应该戳破房地产泡沫、减轻企业税负、降低人工成本,重新降低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成本,夺回优势,归纳起来,“勒紧裤带”。还有人建议,我们应该强化设计和品牌,打造制造业产品上的附加价值,总结就是,“树立品牌”。

 

在我看来,提“腾笼换鸟”的,要么别有用心、想搞乱国家,要么智力水平不超过幼儿园小朋友。没有了制造业,我们能服务什么?你帮我按摩一下我给你100,我再帮你按摩一下,你给回我100,两个人口袋里的钱都没变,GDP却多了200。没有了制造业,服务业就是空中楼阁,实践证明,“腾笼换鸟”就是腾好了笼,却没有了鸟。提“勒紧裤带”的,的确是个办法,但大部分人不可能接受,毕竟大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没有人愿意拿比以前更低的工资。而提“树立品牌”的,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但时不我待,不做改变的话我国制造业在十多二十年内就会被击垮,我们没有像西欧这样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树立品牌的时间。

 

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正如任正非先生所提,只有两个字,“创新”。在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非典型金融从业人士眼里,这个创新绝对不是以E租宝为代表的P2P所做的挂羊头卖狗肉的金融创新,这个创新不可能是在实验室里堆砌文章出来的理论创新,这个创新必须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真实改变现有人类社会的创新。

我们要在人工智能和互联互通上创新,用人工智能取代现有低效率的工作及岗位,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挖掘让整个社会运转更流畅、更高效;

 

我们要在机器人上创新,用更低成本、更高性能的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战胜竞争对手低素质低成本的工人;

我们要在能源上创新,用更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替代现有的昂贵且不受控制的化石能源。  

 

任正非先生说过,这些创新,要有大批量受过合格教育的人,更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任先生的话,话中有话。作为十三亿人、具备浓厚教育文化的国家,在受教育人规模上,我们有着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匹敌的基础优势。但当一个造原子弹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比不上一个卖茶叶蛋的时,这个国家有着再多可以去创新的人才也没有任何意义。可是我们的社会现状,是一个没读过书的大老板锦衣玉食、嚣张跋扈,挑衅的问着手下的博士生“读书有什么用,有钱就行”,是一个拆迁户坐拥十几套房子每天收租,问着租他房子的大学生“读书有什么用,有房就行”,是一位华为员工寒窗苦读十多年后,奔波于全球各地,拿到手上的钱还比不上他初中毕业就去做批发生意的同学。这样的社会现状,谁愿意忍受寂寞、坐冷板凳去创新,即便他愿意,他父母愿意吗,他丈母娘愿意吗?

 

在此,我要呼吁,整个中国都必须向创新倾斜,整个中国都必须向创新的人才倾斜。我们要尊重的不是钱,而是知识;我们不能只有钱,而没有未来。中国应该设立“创新税”,按照现行税率对房屋、商铺、厂房出租严格课税,征收遗产税;对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在高新科技企业工作的,不收个人所得税;对高新科技企业,企业所得税率降至10%;对高科技创业企业,5年内免征增值税所得税。一个国家,只有让有知识的人感觉到被尊重,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任正非先生的迷茫,不仅是华为,更是十三亿中国人。自四大发明后,中国人再也没有改变世界的创新。整个世界工业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主导的都是欧美白人。在20世纪,是中华文明的旁支——日本人代表了黄种人追赶世界科技发展的脚步,但很遗憾,他们没有取得成功,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仍然掌握在欧美白人手中。21世纪,作为追赶者,中国像任正非先生所说的,我们已经逐步进入了无人区,我们要领先,我们要主导,就必须拿出像四大发明、像蒸汽机、像电机、像核能、像互联网一样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创新成果。中华文明复兴之路,任重道远,唯有创新,才有未来!

附(任正非先生全文汇报稿):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包包说

包包说

了解更多

 

https://mp.weixin.qq.com/mp/qrcode?scene=10000004&size=102&__biz=MzA3OTQ4NDkxOA==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