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成功的50个经营智慧(摘录)
著编/方军
版次/2002年5月第1版 2002年5月第1次印刷
09理财魔术师——沃尔克
1987年,沃尔克离开联储后,人们才感觉到沃尔克当政的8年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就像其中一个职员所说的,“感谢上帝,过去的8年幸亏有了他。每每想到如果这些年没有他在联储,我们的经济将会是怎么样一幅图景,我便不寒而颤。”
作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979年——1987年任期的主席,保罗·沃尔克以其杰出的才智,顽强而果断的工作,使数度陷入困境的美国货币金融膨胀率连续4年被约束在4%以下。
保罗·沃尔克1927年9月5日降生在开普梅城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家庭。
中学毕业后,沃尔克的父亲让他上伦斯勒大学专攻工程学,但是沃尔克却自作主张申请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这样他只能每月从家中得到25美元的零用钱,他只好住校内最便宜的学生宿舍,平时在吃饭和零用上也很节俭。
在大学时代,沃尔克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他仍然显得庄重,也善于交际。在许多同学的眼里,他很有才气,又爱争强好胜。
1949年8月,沃尔克进入哈佛大学。在那里,像在普林斯顿大学一样,沃尔克显示了对学习同样认真的态度。同学们对他的学习能力印象极深,他能够迅速地阅读并消化完一本书,然后放天书,将主要内容扼要地表达出来,这使同学们对他很是佩服。
沃尔克在哈佛大学修完了经济学博士的全部课程。他在大学期间,接触过花样繁多的经济学流派,但他没有被任何清一色的经济学说支配了头脑,而是兼收并蓄,各取所长。沃尔克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时,凯恩斯革命已经在世界在兴起,而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政府,也已采用了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主张:通过增加联邦政府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普林斯顿大学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营垒,那里的老师只讲授奥地利学派的经济理论,同样,他们也只讲奥地利学派的货币银行学。沃尔克后来对凯恩斯主义所抱有的怀疑,当然与他大学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关。
1949年2月,沃尔克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普林斯大学后,去了华盛顿,他去的第一个地方是联邦储备银行总部。他的求职申请被拒绝了。当时联储的人不会想到,这个到这里求职的小伙子30年后会坐上了这里的第一把交椅。最后他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找到职业。在该行研究部,他当上助理研究员,负责分析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在这个课题上,他很快就干得十分出色。沃尔克初试锋芒,显示了他早期在货币事务方面优秀的业务能力。
1952年,通过与他的父亲熟识的一位银行家的引荐,沃尔克见到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研究部经理罗伯特·V·鲁萨。经地一次愉快的交谈,鲁萨决定留用沃尔克。而沃尔克跟随鲁萨在银行工作了两个夏天,就充分显示了他那丰富的知识、深刻的理解力以及优秀的学识。鲁萨,这位曾因二次大战期间在奥马尔·N·布拉德利将军的办公室提任情报管员的出色工作而荣膺两颗铜星的举止文雅却又喋喋不休的经济学家,很快成了沃尔克的良师益友。
1956年,沃尔克已成为联储交易和政府及私人金融方面的专家,得到了许多有权势的金融家的赏识。1957年,大卫·洛克菲勒诱使沃尔克来到蔡斯·曼哈顿银行提任金融经济学家。
在蔡斯·罗哈顿银行,沃尔克的工作非常出色,几乎从一开始,银行就对他的能力感到愕不已,因此一直放开手脚使用他。即使他还是个低级职员,仍然要求和高级职员一起工作,以便能利用午餐时间谈谈财政资金、联邦储备政策等等问题。
1962年,鲁萨去华盛顿担任了财政部负责货币事务的副部长,他邀请沃尔担任金融分析的财政办公室主任,负责长期金融规划,沃尔克欣然前往。由于他出色的工作,沃尔克很快又成了财政部的重要人物。
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遇刺,这一事件使沃尔克首次经历了政府危机。为了控制金融恐慌,财政部很快关闭了纽约的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鲁萨和作为其助手的沃尔克访问了所有遇到麻烦的银行,沃尔克从中学到了许多应付币值迅速下跌局面的知识。
1968年末,靠了鲁萨的引荐,法律顾问沃尔克担任了财政部负责货币事务的副部长,这在当时是华盛顿最重要的职务之一。副部长的工作包括整个国际货币活动场所,政府债务和国内的货币政策。
1975年8月1日,沃尔克重新回到了他第一次工作的地方,接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
1979年,美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改变了沃尔克的命运。这是,他已经51岁,享受着11.6万美元年薪的待遇,生活过得悠闲平和。此时,接到白宫联储总裁的任命并没有使他兴奋。他的儿子吉米正与先天性一大脑麻痹症做顽强斗争,如果沃乐克能继续留在纽约,他就可以时时关心儿子的健康,帮助儿子进行身体的医治和心理调整。沃尔克的妻子巴马巴拉正受着严重的关节炎和糖尿病的折磨,她一点也不想离开纽约。这样,沃尔克如果到华盛顿就任联储总裁,他将不得不与家庭分居两地。此外,联储总裁的年薪当时只有5.7万美元,几乎比纽约联储总裁的年薪少一半,这一差别会不会给家庭开支造成困难?出于以上原因,沃尔克内心充满了矛盾。但是,联储总截的职位,将给他提供一次向个人才能及其荣辱挑战的机遇,这是他以往从来未曾有过的——可以使他瞬间成为全球风云人物,并带来巨大的个人声誉的机遇。这是对任何人来说,都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的机遇。沃尔克最后接受了这一挑战,于是,“沃尔克时代”开始了。
1979年,沃尔克在与卡特总统的初次会晤中,就将自己要紧缩银根的经济策略做了简略的描述。他以为他将得不到总统的任命了,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卡特没有拒绝沃尔克的政策方案。登上联储总裁的宝座之后不久,沃尔克就着手实施他的计划。但他接着认识他的前面困难重重。光是劝说联储理事会和整个金融市场相信,联储实施新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就得作出很大的努力。
沃尔克很快发现,联储理事会内部,已经分裂为观点对立的两派——“膺派”与“鸽派”。鸽派成员不太赞成强制性控制通货膨胀的意见;膺派的观点正相反,他们认为,除了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之外,联储理事会终于一致表决通过,把贴现率由10%提高到10.5%的水平时,沃尔克的紧缩货币政策,总算迈出第一步。
1979年初,联储曾告示,它将力图使货供应量的增长率控制在1.5%和4.5%之间。但到了该年的第三季度,实际的增长率已上升到9.5%。这更引起人们对通货膨胀可能加剧的恐慌。在这种局势下,沃尔克急切地想把新方案付诸实施。但是,他对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成员们能否接受这个新方巡查没有多大的把握。为了寻求政府中门的支持,他找到了卡特总统的两名首度经济顾问舒尔茨和米勒,向他们陈述了自己的方案要点。与他的愿望相反,舒尔茨和米勒都劝他放弃拟议中的行动。
9月下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联合在贝尔格莱德如开年会,沃尔克出度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敦促美国迅速采取行动,稳定美元汇价。这更坚定了沃尔克采取新政策的决心。这位性急的联储总裁恨不得巴就回国实施他的计划,因此,他在会议结束以前,就悄悄离开了贝尔格莱德。新闻记者们马上对沃尔克此举大肆张扬,无意中帮了沃尔克的忙,使得全球都知道一个拯球美元的计划即将实施。
10月6日,联储公开委员会会议在相当严肃的气氛下进行。即使在这个时刻,沃尔克依然对联储能否取得新政策的成功,没有多大的把握。因为,新政策一实施,就意味着美国将经历一次长期的通货紧缩时期,而且,它还可能一开始就出现社会经济形势的恶化,因为经过10多年的经济滞胀,美国经济实在太脆弱、太经不起折腾了。如果真的出现上述情况,联储就不仅仅会招来白宫不满,而且还会使已经对高通货膨胀环境适应了产业部门,对联储的做法不满。
会议结束时,大家已经取得了一致意见,在记者招待会上,沃尔克宣布联储将把贴现率提高整整一个百分点,即由11%调到12%。联储今后将不再负有维持市场利息率在某一确定水平责任,而是致力于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已经公布的年增长率目标内。联储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在遵守原有的法定储备比例之外,还必须保有8%的存款作为附加准备。当时的新闻界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政策变动会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里程碑。但事实上,从那里开始,沃尔克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一时代将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经济和金融领域内的变革。
联储已往的历史事实证明,每当联储采取了严厉的货币致策后,为了某些政治原因,又迟早不得不作出让步。沃尔克决心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沃尔克方案一经公布,立即改变了关于通货膨胀原因的争论。于是,一夜之间,他使全世界对通货膨胀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货币量的认识上。也就是:要制止通货膨胀,主要的出路,就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
1982年10月5日,联储决室开始放松银根。1982年,按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上升3.9%。在此后几年里,通货膨胀继续得到了控制,同时,经济开始复苏,失业率最终开始下降。
1987年6月,沃尔克辞去了联储总裁的职务,艾伦·格林斯潘接替了他。从此,“沃尔克时代”宣告结束。沃尔克在他担任联储总截的8年中,为美国人民留下的礼物是:
(1)通货膨胀率连续4年被约束在4%以下。
(2)毋需抑制美国经济的发展也能征服通货膨胀。
(3)美国不再会采取一种孤主义的经济政策。
(4)美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要小心维护它的价值。
(5)联邦储备委员会不应受政治的控制;沃尔克抑制通货膨胀的经验表明了独立性的明智。
(6)联储主席是一种权限,它只意味着自己在华盛顿的权力,而不是一种经济危机。
17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罗杰
罗杰说:“在每个成功的商人背景中,你都将找到某些重大的冒险举动。”
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罗杰·史密斯。
罗杰·史密斯的终生事业始于1949年。当时24岁的他已经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远大的生活目标,而且已初露头角。他选择了管理良好的通用公司作为求职的对象。
在雇用接见时,罗杰的信心感动了接见他的助理审计长阿瑟·沙拉森。那时候只有一空缺,而且工作相当棘手,沙拉森怀疑这位新毕业的学生能够胜任。罗杰回答说:“我想去试试,你将会看到,我保证能够胜任。”后来沙拉森告诉他的秘书说:“我刚才雇到一个人,我想他将成为通用公司的董事长。”
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知道什么对领导重要,什么不重要。
罗杰对10-K报告(联邦政府需要的有关证券和汇兑事项的报告)非常重视。他把这份厚厚的10-K文件做到家了,简直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罗杰总是比别人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他早期的一份任务是对国外子公司的情况进行评估。他提出的关于通用在西德的子公司——奥贝尔公司的报告有100多页,因而压倒了他的上司。他说:“我习惯做任何我能插手的工作,不管它属于哪一部门。”的确,这也是他升迁得快的途径之一。
“他是一个冷酷的家伙,在这世界上,他只关心他手中的文件箱。”一位秘书回忆说:“罗杰当时是个不说‘早安’的人,而且永远不和清洁工说上一句话,因为他觉这对他没用。”
要想进入并奔驰在通用公司固定的晋升跑道上,需要显示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罗杰时常表现出这方面的才能。墨菲说:“他在一天之内想出的好主意比大多数人一辈子想得还多。”但罗杰的大多数创造性还是含而不露的。通用公司毕竟是一个半军事组织,创造性仅鼓励到一定程度,即你提出你的想法一次,如果这个想法不被上司赏识,那你就得立刻收住。在这方面,罗杰知道得很清楚。
罗杰不但知道什么重要,而且还知道谁更重要。他走向顶峰的道路是由那些他可依赖的人来保证的。正像在海军时他对待布克海军上将那样,只是这些上将们变成了他到通用后的历届最高行政长官:寇蒂斯、唐耐、洛奇、哥斯登堡和墨菲。当他看到有人在向上升迁时,他就和他交朋友。例如:当时被定为洛奇发言稿撰写人的杰克·麦克纳尔蒂的各个方面都是罗杰的对手,但罗杰愿意和杰克友好,因为估计杰克会很快提升到通用公司关系部的最高职位。
他终于沿着保守的阶梯,经过十次大的晋升达到了顶点。在他55岁时,担任了将任期10年的通用汽车公司最高行政长官。
在罗杰任期中,通用从事冒险事业并不少见。参加航天事业就是一项冒险。在许多方面,当时罗杰都是一个怪人,一方面是他生来就有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是敢于快速行动的人。罗杰说:“在每个成功的商人背景中,你都将找到某些重大的冒险举动。”然而他也是通用公司的人格化身,一位极端保守的人。他带上安全带坐在有驾驶员开车的豪华轿车里,将今后5年至10年内的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到。
那位在1949年把汽车停放在通用大楼前并进去求职的年轻人,在任何雇主眼里,都应当是值得珍视的。他有良好的教养,精力充沛,有新精神。毫无疑问,如果他把那辆汽车开往加利福尼亚或曼哈顿的金融界,他也将取得成功。
罗杰被选为董事长后,卖掉了纽约的公司大楼,将董事会迁往底特律,结束了纽约董事会和底特律的主管双重领导的历史。
26 只有孤注一掷,才能赢得高回报 土地之王——霍英东
霍英东是香港最富有的人物之一。他拥有地产、石油、航运、建筑、旅游、饮食、百货等60多家公司,所以,被冠以“经济强人”、“工商巨子”、“土地之王”、“香港大亨”等多种称号。他的发迹不是承袭祖业,而是靠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拼搏。
1922年,霍英东出生于香港一个穷苦的水上人家。霍英东出生没多久,两个哥哥便因翻船而落海身亡。父亲独自经营驳运生意,生活十分艰辛。霍英东从小就随父母在船上风里来、浪里去,连“脚踏实地”的福气也没有。霍英东7岁时,父亲去世。霍家本来已经很困难的生活就更艰难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
霍英东从小天资聪颖。母亲深知读书对这样的孩子有多么重要。在霍英东9岁时,母亲把他送进了一所免费小学。1934年,12岁的霍英东从小学校毕业了。含辛茹苦的母亲又以每月5元的“高昂”学费将他——家里唯一的男儿送入“名校”皇仁书院,并改名为英东。尽管每月5元的学费压得霍母喘不过气来,但为了使儿子有机会继续深造,她心甘情愿地坚持着。
霍英东也不负母亲的苦心,拼命读书。每天清早步行到荷里活道的学校上课,课余协助母亲记帐和送发票,然后又拖着疲乏的身躯,躲在狭窄的房间里,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苦读。霍英东后来回忆他中学的生活时说,“由于日夜奔忙和营养不良,一天下来已是筋疲力尽。”
日军侵华后,时世更加艰难。18岁那年,读至中三的霍英东看到家中生活艰难,再也不愿读书了。为了承担家庭的重任,他辍学,加入了苦力的行列,进入了社会的最低层。
此后,霍英东应征过铁匠,因太瘦小,没被录用。做过船上的铆钉工,不久,被辞退了。后来,又在“太古”的试验室做试糖工,虽表现不错,但因赚不到多少钱,他也不干了。从小没有钱,一心想发财的霍英东,“走路都在想如何捡到钱”。钱没捡到,贫苦的生活也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在艰难中自强的决心。
那时候,霍英东母亲用靠驳运生意攒下的一笔钱,同其他13个人合资买下了湾仔市场附近的一家杂货店,霍英东负责打理店务。杂货店晚上10点关门,但霍英东每天早晨从6点钟工作到午夜,每星期七天,甚至连春节了仍然开一扇门,以方便顾客。为了节省雇三轮车拉货的费用,霍英东和一位表兄合力做了一辆四轮木车,从西环的批发商处买货,再运回杂货店。在这一段经营杂货店的时间里,善于观察和总结的霍英东,悟出了许多经验,也得到了很好的经营训练。
抗战胜利后,人们的生活逐渐趋于稳定,各行各业也都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运输业成为香港急需的一个行业。霍母看到这种情况,立即放弃了杂货店,将股权卖得8000元,租下海边一处地方,再次经营起他的驳运生意。霍英东代替母亲管帐,代她去收佣金,每个月按时交给她,由母亲负责所有的开支。但梦想发大财的霍英东并不满足于这样一点一点地赚钱,他始终在不断寻找着发财的机会。当报纸上出现战后物资拍卖的消息后,他立即用母亲份下的拥金收购需要小修的小艇、廉价舢板和海军机器,在一个月内修好再转手卖出去。这种买卖虽然利钱不大,但由于转手迅速、周期短,霍英东开始有了自己的积蓄。
一般说来,霍英东的发迹时间在1951-1954年之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几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抗美援朝”。战争需要物资给养,由此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香港的繁荣从此拉开了序幕。当时,中国海岸受封锁,香港成了中国对外的物资中转港,堆在这里的军用物资和等待处理的战余物资无法估量。霍英东看准了这个机会,很快把自己的驳船业务扩大了几倍。从此,霍英东彻底摆脱了贫穷,有了自己的一份产业。
1954年,霍英东用几年驳运和买卖战余物资存下的钱,开始进军房地产市场。
从此以后霍英东把房地产当作神圣事业,靠着他的苦心经营,从几十万发展到上十亿。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他名下的60多家公司,大部分经营房地产生意。他本人则兼任香港地产建筑商会会长,商会会员有300余名,共拥有全香港70%的建筑生产。霍英东本人也成为香港地产举足轻重的人物,被称为香港的“土地之王”。
1978年,北京座谈会开过之后,霍英东到广州找到了省市的领导,谈到了大陆开放,广州首当其中,海外进入的人士增多,但广州尚缺乏第一流的宾馆和服务。所以,他向广东省政府提议在广州修建一座高级宾馆,以行之有效地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南大门的作用。得到同意后,霍英东率先以贷款的形式在中国大陆投资建立宾馆,而且一下注就是1个亿。
白天鹅开业7年,接待了美国总统布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夫妇等23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获得利润累计2.5亿多元人民币。并被世界一流酒店组织评为成员,被国家旅游局审定批准为“五星级酒店”,成为当时仅有的3家五星级之一。白天鹅成为霍英东在内地投资的一个杰作。
霍英东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靠的是什么呢?总结他的创业过程可以发现:第一,靠的是勇气、胆量。第二,靠的是创新经营。无论是首创的楼宇预售,还果机械化淘沙业都充分表现了他的这种经营意识。第三,靠的是善于抓住机会,当机立断。第四,靠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艰苦创业的精神。霍英东从一个赤脚上平民小学的孩子、没有分文的穷苦力,到今天一步步登上亿万富豪的宝座,没有坚强的意志是绝对不会成功的。正像霍英东自己所说“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其中放开眼界、抓住时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占95%的因素。”
30 明码标价与薄利多销 百货奇才——麦西
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美国麦西公司,是由麦西在一百多年前创立的。麦西这个渔民的儿子,有着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压垮他,最后,他终于走向了成功。
麦西19岁那年,带着自己多年积攒的500美元,来到波士顿谋生。一年以后,他遇到了一个荷顿的贩布小商人,两人合伙开了个布店。麦西第一次涉足商业。
然而,麦西与荷顿妹妹的婚姻使得他与荷顿分道扬镳了。麦西另找了间小房子,和妻子一块开了小店,经营针线、钮扣等小商品。
麦西以为小百货家家都用,生意肯定会兴隆。可实际上针线等东西消耗量太小,一包针线卖出去后可以用上几年,要想赚钱很难。
没多久,麦西便把小店关了,盘存的物资卖出去之后,本钱也丢了一大半。
从此,麦西决定经营热门货。不久他就开办了自己的布店。麦西满以为自己有经营布店的经验,能够轻车熟路,获得长足发展。
可是,一经营起来,麦西才发现情况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好。布匹、服装虽热门货,可顾客位却习惯同老布店打交道,并不信任麦西这个外乡人。麦西的店面显得冷冷清清。
要吸引顾客就必须增加品种货色,做广告来扩大影响。可这些都需要大笔的钱。
正在这时,美国西部掀起了淘金热,麦西也动心了。他把存货盘给荷顿,带着妻子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加里福尼亚荒凉的平原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而出产金砂的金矿上却挤满了人群,人们为财富互相争夺着,毫不相让。
可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挖金砂才能赚到钱,为挖金者服务的各种方式也都是生财之道。
麦西来到旧金山,打定主意不去淘金,而是发挥自己所长,开了一个小店,依旧走经商之道。
麦西吸取以前的教训,坚持经营热门货,并且走薄利多销之路。他看到一种淘金用的平底锅非常好销,就购进了一大批,然后以低于其他商店一成的价格出售,结果很快便销售一空,他由此赚了一大笔钱。
一年之后,麦西感到自己要想在商业上有所发展,还是应该回到东部去,只有在那些商业中心,才能开办一流的商店。
麦西终于把旧金山的商店顶让出去了,带着一大笔钱和自己的经营之道,与妻子一块回到马萨诸塞州。他们在哈佛山一带定居下来,开始尝试着用新经营方法经商。
麦西在哈佛山开了一家布店,虽然店面很小,麦西还是很快显示了他的不凡 。
麦西采取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办法来经营他的小店。麦西首创了明码标价的制度,商店里所有的商品一律票明价码,任顾客挑选。这在当时差不多是百货业中的一种革命,很快推动了整个百货业的发展。
由于有了资金,麦西可以增加商品来吸引顾客,因此,他在卖布的同时,还卖其他一些日用百货。
此外,麦西还在广告上大做文章,利用不同的报纸,登出了内容、形式都非常新颖的广告,令人们耳目一新。
麦西的一系列措施,的确吸引了不少顾客。然而,哈佛山的地方太小,店面也不大,他的那种大家风范吸引来的顾客人数毕竟有限。很快,他便感到入不敷出了,紧接着,他连老本都赔了进去,再度陷入困境。
哈佛山的商业实践,终于让麦西再一次尝到了失败的苦头,他深感到,“江小容不了大龙”,从此,他把眼光放的更远了。
就在麦西再次陷入绝境,空有满腹经营之道而没处使的时候,荷顿主动找上门来。
荷顿知道,麦西是个真正的经商人才,虽然他走过许多弯路,经历很多失败,荷顿也反对他同自己的妹妹结婚,可是,他相信麦西终有一天会成功的。而且,麦西现在也一步步地成熟起来,这次哈佛山的失败只不过是由于商店的地址没有选好而已。如果麦西的商店开在大地方,比如说波士顿,他那一套经营方式就一定能奏效。
荷顿这次来找麦西,是想和他再次联手经商,在波士顿开一家商店。荷顿认为,美国的经济正在起飞,只要有才能和魄力,就一定能使事业飞黄腾达。
荷顿要麦西和他一块到波士顿去共同创业。麦西也深深地被荷顿设想所打动。他又何尝不知道这是一个创业的好时机呢?他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呢?可是在他的心中正在酝酿着一个更远大的设想。
麦西对荷顿说:“这回我要办一个全美国最大最好的商店,我打算到纽约去,在那里,我一定会取得成功!”
麦西在纽约14号街开了一个店面,开始用他自己的经营之道,得心应手地经营。
麦西非常重视研究市场情况,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措施,提商服务质量。麦西公司对店员的服务态度要求非常严格,店员不允许和顾客发生争执。麦西还经常对每个店员进行不同形式的考验,有时他还请人到店里故意给店员出难题,以提高店员的服务水平。遇到了不合格的店员麦西便会毫不客气地把他们解雇。
麦西公司仍然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使顾客能买到便宜合适的东西,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新顾客。麦西还最早在美国实行记帐买货的办法,既方便了顾客,又促进了销售。麦西公司总是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经营方式,只要能方便顾客,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满足。在这里,每一个顾客都会感到自己是上帝,都会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服务。
由于麦西经营有方,十年之后,麦西公司便占了纽约14号街的半条街。进军纽约,麦西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麦西公司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
麦西公司的成功在于三点:一是首创明码标价制,二是提高店员的服务水平,三是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